如同世界上各個已開發國家,台灣也已步入高齡社會(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,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達14%),人口結構的轉變將會令社會與青壯人口承載更多責任,然而小家庭能力有限,不能夠完好的處理高齡社會引發的種種問題。於是,「老去」成為一個燙手山芋似的議題。

高齡社會已被討論很多年,長久下來也漸漸影響社會對於「老」的認知,認為「老」是一個 需要被解決的問題。「老」並不能被解決,它是時間積累自然而然發生的,無法解決但需要被正確處理。十多年前,新光慈善基金會與果陀劇場,共同引進「活化歷史」的方案,透過兒童共同訓練與演出,讓長者重新遇見「老」的生命。

「活化歷史」的意義不止於公益,公益只是起步點,計畫在於提供分散社會責任的機會,甚至將「老」轉變成一股新興的力量,達到回饋社會的目的,將議題處理的更加積極正向。

主動的社會照護

與孩子們交流,傳遞年輕的力量與想法給長者,重新與世代連結;透過劇場介入與社區參與形成自成一體的社會照護形式。

活化長者生命

長者的生命故事如同河流滔滔,乘載了時代與智慧,這些重要的隱性資產,值得被傳遞給年輕的世代;分享的同時,讓長者重新認識自己的故事有多重要,並拾起信心與快樂。

青年流失與縣市高齡化

都市化的過程,青年流失與鄉鎮人口老齡化往往不可避免;目前,全台灣已有15縣市的老年人口多於小孩人口。

改變「老」的認知

30鄉鎮計畫可以改善社會對於「老」認識,也讓許多長者理解本身對於「老」的認知,其實有時自我設限。透過計畫,希望參與的長者可以因此重新找到活力,認識自己的價值,重新回饋社會。

跨世代交流

許多家庭往往將孩子交給父母撫養,形成隔代教養家庭。長者如何與孩子溝通?孩子又該如何認識長者?珍貴的交流機會往往在不經意間消失在日常的煮飯、接送上下學等活動中。跨世代交流好處多多,長者可因此變得更有活力,孩子可以培養出善解人意,具有同理心的性格。

老吾老及人之老,不只是為自己家的長輩,更是為了所有曾經為這片土地,為子女晚輩努力耕耘的人們,我們希望他們可以老的更健康、快樂。